尽管没有工作,你一生总也劳动吧,那年轻时的积蓄可以拿出来养老呀。若因为子女多,没积蓄那末你可以靠子女养老的,你养他们小,他们养你老,天经地义。
要是年轻时贪吃懒做,或染恶习没有积蓄,或没教育好子女,那老了受点苦也是咎由自取。
要是没儿没女孤老一人,那属于五保户,***会送你去***院养老。这类人远远比有子女,但子女不孝或子女家贫穷的老人幸福得多。
建国初,我国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开创性的为工人们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但是《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范围,仅限于100人以上的企业和一些行业单位。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明确对于国营、私营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人、职员设立了退休制度。
农民确实是没有退休制度的。毕竟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收入水平也差得多。工人的退休方式不适合农民。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问题,国家从一开始为农民分地,鼓励其个体经营,逐渐转化为人民公社的方式。根据1956年实行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以及后期实行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国家也规定了对于农村的老弱病残的保障模式,比如说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也要保障他们基本的粮食和柴火供给等等。公社每年在分配收成的时候,要保障人们的基本口粮。当时是以生产队为最基本的核算单位。后来,由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承包给了个人,因此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我国推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的原有养老模式也确实跟不上时代潮流。当时的企业职工,主要是根据本人在单位的工龄,发放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退休费。相应的退休费待遇,都是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计提资金并支付(劳动保险基金于1969年停止计提)。80年代我国逐渐开始推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1986年在国营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新入职的职工,开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1991年,推动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10月,国家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参加工作用人单位就应当给职工缴纳保险,作为未来养老的保障。但是人们的就业是不充分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没有实现应缴尽缴,像灵活就业人员都是自主缴费。为了保障***都有一份养老金待遇,国家在2009年实施了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实现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将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了城乡待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灵活(比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要低得多),缴纳的部分全部形成个人账户养老金。额外提升的待遇是以基础养老金为主,主要源自于国家补贴。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是93元每月,全国普遍在100~200元之间。最低缴费档次只有一年100元。大家想想一年交100元,退休以后每月领取100到200元元是多么高的投入产出比呀?像上海市最低缴费档次是一年500元,而退休以后每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就高达1200元(2021年),这是一种国家***保障。
总体来说,如果我们错过了职工养老保险,应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能提供一份较低的保障。如果说自己一直也没有多少钱,收入很低、生活困难,那么可以在老年以后失去劳动能力了,申请低保、五保待遇,这是国家对于困难群体的保障。
没有社保,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工作的老年人该如何养老?
老了,啥都没有。那年轻的时候干啥去了?天晴防下雨,未雨绸缪,这些都没有。那存款有吗?子女有吗?房子有吗?如果都没有,那只好靠国家救济了。
请问有儿女吗,现在给父母养老怎么就这么难呢,我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是农村出来的老人,都没有工作,都是我的父母给养老送终的,那个年代父母的工作就几十块钱啊,还要养老人,还有自己的四个孩子,从来没有听他们抱怨过。
《“一无所有”人员养老照旧》
(原创回答)这种奇特的“三无人员”,其实是“一无”,即无工作。没有工作,就不参加社保。没有参加社保统筹,就没有资格领取养老金。
这种所谓的“一无所有”工作的人,怎么养老?我大胆地认为:你原来怎么活下来,就按原来的办法继续活下去,直至终老。
或许,你拥有多套房屋,不用再去工作,靠收租过日子,还担心什么养老?扯谈!忽悠谁?!
或许,两个子女都在国外工作,定期汇款给你。你干脆跷起个二郎腿,在家叹世界了。
或许,你不食人间烟火?怎么不用工作就挨了过来。既然挨过来了,还担心什么养老呢?!
办法如下:
可以找家单位挂靠,国企私企个体业户都行,把社保费用全额交付他们,有他们代交
花两个小钱找个劳务中介公司,由他们代交,每个月交几十块[_a***_]费而已。
条件允许,可以申请***公益岗位。***代交。
别的没什么办法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吧。
谢谢您的邀请。
养老保险是国家带有强制性要求的,最关键里面的医保比较实用,也是为自己未来基础的的养老生活做铺垫!
社保根据各地区***的规定和落地细则不同,操作区别有异;根据宝妈的户口性质不同,也有差异化;建议宝妈了解清楚当地政策,再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及经济实力,再来操作比较好哦!
或者告知清楚所在地以及个人的情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tbxdl.cn/post/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