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属于新人的话,按最低的缴费基数交纳养老保险,只交够15年,到你50岁退休时大约可以领取退休前一年的当地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2%,(如果按最高的缴费基数300%缴纳,大约是30%),再加上你个人帐户的累计余额/195。
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一、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后,按本意见计发基本养老金。
二、“统一账户组合”参加工作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在“统一账户合并”前参加工作,本意见实施后退休,缴费满15年(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的,在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给予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基金。
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基金按以下方法计算: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月平均指数缴费工资为基础,每一年发给1%。
计算公式为:基本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 1%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应支付月数。
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算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础,“统一账户组合”前的缴费年限为每1年1.2%。
计算公式为: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一账户合并前缴费年限1.2%。
(4)过渡性调节基金以现行地方标准为基础,2006年至退休的过渡性调节基金金额按一定比例计算缴纳。而那些将来退休的人将不再被支付过渡性调整基金。
山西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计算方法是:月养老金=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总额*139。个人账户总额=个人缴费+国家的补贴+集体补贴+以上所有款项的利息。在2021年,山西省又出台了补充养老保险,它的计算方法是基础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存款和国家的补贴及个人账户的利息,除以120就是个人每个月引领的补充养老保险。
感谢邀请,跟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实行省级社保统筹后,各个地区养老金待遇如何计算?实行省级社保统筹,我认为养老金的待遇对于那些社会平均工资比较低的地区是有好处的,当然我认为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比较高的地区可能没有好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行省一级的社保统筹,依然是按照地区级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给予,计算自己养老金的待遇。
但是今后我认为一定会实现省级统筹的,因为想要实现全国社保统筹的第1步,就必须要完善省级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那么这样的话,比如说你省内有些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有些城市可能发展比较好,所对应的社会平均工资也比较高,但是又有另外一些城市发展比较差,那么对应的社会平均工资比较低,所以说就要取决于一个有利于各个城市之间的这样的一个平均值,那么对于收入较低的地区是肯定有提升的,但是税收入较高的地区相对来说可能就会有所减少。
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对于个人的退休金影响其实应该不会特别大,因为本身社会平均工资这个因素仅仅只是我们计算退休金的其中之一的条件,但绝对不是必要的条件和主要条件。最终我们养老金的待遇高低,还是要来源于累计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所以就算是有影响的嘛,我认为影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实行省级统筹后,各地养老金如何计算?其实我们的这个养老金制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现省级统筹,因为在一个省内有很多城市,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说还是依据本地区,所在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自己退休金的待遇,基本上还没有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因为有的省份它可能每个地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省是属于沿海发达城市,但是有的省就属于这种内陆的一些城市,所以说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社会平均工资的不相同,那么在计算退休金的过程中也是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但是即便实行省级统筹以后,退休金的计算方式不会发生改变。
依然是按照现行的累计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这三大主体条件来确定我们个人基础养老金部分,然后还要根据你的个人账户当中的余额和你本身所对应的计发月数来确定你自己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最终算出你总的养老金来,所以说省级统筹也好,还是没有实现省级统筹也好,对于自己养老金的计算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我们个人还是要做到拥有一个较长的累计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那么将来才可以获得更高养老金的待遇,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当然省级统筹的好处是对于那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可能会拉高你所在地区的平均工资,那么将来在退休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够享受到一个更高养老金的待遇,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达到省级统筹的标准。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tbxdl.cn/post/1289.html